伅真陀羅所問諸波羅蜜解諸法寶品卷中

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

佛言 。

其伅真陀羅 。 妓樂音聲如是 。 用是音故 。 令人發菩薩心 。 是者其德甚厚 。

佛說伅真陀羅功德 。 爾時其在會者 。 衣裓上皆化自有華 。 皆起持是華 。 散伅真陀羅上 。 則時伅真陀羅 。 以右肩悉受華 。 其華不墮地 。 便持是華 。 供養散佛上 。 其華於佛上 。 便化作珍寶華蓋 。 覆蔽千佛剎 。 其華蓋者 。 一一處懸億百千珠寶 。 其一珠光明 。 出億百光明 。 一一明者 。 有一蓮華 。 其色若干 。 其香甚香 。

其一一蓮華上 。 有坐佛如釋迦文 。 皆言 。

善哉善哉 。 仁者伅真陀羅 。 所化人甚多 。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。 是菩薩之所 。 作已度界 。 己界亦現 。 過於生死 。 復見如故 。 住於泥洹三界而行 。 用一切人故 。

伅真陀羅 。 念諸坐佛 。 欲持寶華蓋 。 遍覆其上 。 應時坐三昧 。 其三昧名嚴蓋 。 則時諸坐佛上 。 皆有華蓋 。 及諸菩薩 。 比丘僧其會者 。 各各有華蓋 。 以手擁蓋抵 。 諸菩薩 。 比丘僧會者 。 皆持華蓋 。 供養上諸佛 。

伅真陀羅 。 復念欲請佛 。 及諸化佛 。 及菩薩 。 比丘僧到香山 。 自是其所居處 。 欲令宮室 。 及諸天鬼神 。 一切聞說法時 。 皆得安隱 。 令悉見供養佛 。 可已為本 。 因是便可得福 。

伅真陀羅 。 便從坐起已 。 頭面著地 。 為佛作禮 。 白佛 。

惟怛薩阿竭及菩薩 。 諸比丘僧 。 到香山就其請處 。 欲以飯食 。 供養七日 。 令一切人 。 得增益功德 。

佛即時默聲 。 已受請故 。

伅真陀羅 。 則時歡喜 。 使已所從中宮 。 八萬四千人 。 皆鼓琴作伎樂供養佛 。 作禮而去 。 還歸香山 。 莊嚴宮舍 。 縱廣三萬里 。 令受佛及俱來者 。 其地牆壁 。 紺琉璃色 。 以天金分布其間 。 無央數寶 。 以雜廁其中 。 悉具諸床座 。 其足者悉名寶 。 以天繒為綩綖 。 為佛作座 。 而高二千三百里 。 相持珍寶 。 而莊嚴之 。 周匝欄楯 。 皆以眾寶 。 皆懸繒幡蓋 。 燒名殊香 。 上有帳幔 。 悉覆其上 。 以天華散遍其地 。 近佛座處 。 而有四樹皆寶 。

伅真陀羅 。 自呼官屬及中宮 。 便言 。

佛者難值 。 譬若華優曇鉢 。 今已得之 。 當好供養 。 各棄諛諂 。 嫉妬及貪 。 其亂者當正心 。 當至心供事 。 皆當具華名殊絕好 。 當以奉上名香及栴檀 。 於香山而熏之 。 今所當事是 。 一切之尊 。 所作妓樂 。 調和其音 。 當令悲好 。 其伅真陀羅所樂者 。 當作是供人中之人 。 華蓋繒幡及天衣 。 殊好軟者 。 其色無數 。 當用是而奉上 。 佛者難值 。 其供事佛者 。 後生天上 。 作四天釋梵 。 其作是者 。 便至此得 。 其色端正 。 命則長壽 。 所生甚尊 。 便得自在 。 其貌無輩所聞則得 。 其供佛者 。 便得此德 。 若天上世間 。 常得安隱 。 其欲得是身 。 常得休息 。 是皆供佛所致 。 其欲得辟支佛 。 聲聞 。 菩薩道 。 為作是者便 。 能降伏眾魔 。

伅真陀羅 。 為諸官屬中宮說是 。 受其教 。 具諸華香 。 調作百味之食 。 便住香山之南 。 與諸妓樂俱 。 皆令而作 。 鼓諸琴瑟 。

所作已辦 。 願及用時 。 其音皆雅悅心 。 一切欲令安隱 。 莫不歡喜 。 其貌常淨 。 笑對一切 。 其尊無蓋 。 諸天 。 阿須倫 。 莫不供事 。 惟願用時 。 屈神到是 。

總持十種力 。 其力常勝 。 莫能當者 。 降伏外道 。 益於一切 。 其意已淨 。 棄於眾垢 。 惟願用時 。 勞於尊神 。

其身不受 。 一切之塵 。 其功德不可勝數 。 其意甚尊無有極 。 所生甚豪 。 行步莫能與及逮之者 。 三道之惡 。 已永無有 。 所行無行 。 已悉捨行 。 其有見者 。 莫不歡樂 。

其明過於日月星辰 。 及釋梵之明 。 而不敢當 。 其明過於三界之上 。 其明見者 。 若在冥中 。 見於燈火 。 莫不歡喜 。 諸所有明 。 皆悉為蔽 。 其明無所不明 。 諸天龍所有妓樂 。 不從其樂 。 而可得脫 。 日益垢濁 。 其聞佛音 。 莫不得脫 。 其垢便除 。 十方諸醫 。 不能除人心之垢 。 佛則是醫 。 所語聞者 。 心垢則除 。 便得安隱 。 佛者實尊 。 尊中之尊 。 莫能與等者 。 所語悉淨 。 無有異 。 諸所有惡 。 莫不為伏 。 惟願用時 。 勞其尊神 。

本已布施而行 。 今已住於布施 。 當以法而施與 。 本已行淨戒 。 自致得安隱伏意 。 而忍辱得成 。 惟願用時 。 勞於尊神 。

住於精進 。 已禪旬而自娛樂 。 其心意已住 。 以智慧光明而見 。 心常而歡悅 。 惟願用時 。 勞屈尊神 。

其心慈哀 。 等於一切 。 已受過諸限 。 其功德過於梵已 。 佛故而得住 。 惟願用時 。 勞屈尊神 。

則時佛告諸比丘僧 。

各令護鉢 。 當就其請 。 盡七日及護寺者 。

提無離菩薩自念 。

欲作交露車 。 縱廣四百里 。 其中悉有蓮華 。 欲令佛及諸菩薩 。 比丘僧 。 各各坐一一蓮華之上 。 到香山 。

則時三昧 。 應時便有如所念 。 白佛 。

今有交露車 。 願就之 。

佛便坐蓮華上 。 其座高四丈九尺 。 諸菩薩及比丘僧 。 各各坐蓮華之上如所言 。

所以者何 。 惟加哀我 。

各坐已竟 。 則時以右手 。 自以神足 。 而擎舉之 。 諸欲天子 。 諸色天子 。 見提無離菩薩 。 所作威神 。 變化乃爾 。 各以其妓樂華香 。 而供養 。 隨到香山 。

伅真陀羅 。 遙見佛在交露中坐來 。 見已 。 便令八萬四千真陀羅 。 揵陀羅 。 皆持華香 。 而鼓琴瑟 。 作其唱樂 。 而趣前迎佛 。 便相將入宮 。 到其處所 。 佛就其座 。 諸菩薩 。 比丘僧 。 各各悉坐 。

伅真陀羅 。 語釋梵四天王 。

今具已辦 。 各各布之 。

中宮一切 。 各持飲食 。 而悉供養 。 飲食已竟 。 行澡水訖 。 伅真陀羅 。 以机坐佛前 。 聽佛說經 。

佛語提無離菩薩 。

菩薩奉行檀波羅蜜 。 凡有三十二事 。 清淨行之 。 何謂三十二事 。

一者 。 菩薩布施欲求佛 。 發心為本 。 二者 。 菩薩布施 。 當離羅漢 。 辟支佛道 。 三者 。 菩薩布施 。 念欲度脫十方人民 。 四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心不悔 。 五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視之如佛 。 六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心無慳貪 。 七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心不亂 。 歡喜與之 。 八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手自斟酌 。 九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意廣不殆 。 十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不求欲有所生 。

十一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不從中有所悕望 。 十二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不有所置 。 隨佛經教 。 十三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樂佛經故 。 十四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求佛道故 。 十五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不自貢高 。 十六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勸勉教人故 。 十七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度脫人民 。 十八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持經法 。 教人民故 。 十九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隨佛教故 。 二十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降伏魔官屬故 。

二十一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求成就得佛故 。 二十二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求為人中雄猛故 。 二十三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閉塞餓鬼道故 。 二十四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使後世 。 習布施故 。 二十五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後世欲得 。 豪貴富樂故 。 二十六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世世得菩薩道故 。 二十七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常欲與善師相隨故 。 二十八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使世世和顏 。 向十方人故 。 二十九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成佛道之本故 。 三十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反成就菩薩故 。 三十一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得三十二相 。 八十種好故 。 三十二者 。 菩薩布施與人 。 欲成境界莊嚴 。 欲向佛入諸經法故 。

是為菩薩 。 清淨布施 。 三十二事 。 菩薩行檀波羅蜜如是 。

菩薩清淨 。 行尸波羅蜜 。 凡有三十二事 。 何謂三十二 。

一者 。 菩薩身所行常清淨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者 。 菩薩離慳貪 。 瞋恚愚癡 。 口所言淨潔 。 是為持戒 。 三者 。 菩薩心作明慧 。 不欺於佛 。 是為持戒 。 四者 。 菩薩不隨 。 外道奉行十事 。 是為持戒 。 五者 。 菩薩生天上世間 。 常不離佛道 。 是為持戒 。 六者 。 菩薩離羅漢 。 辟支佛 。 心去調戲 。 是為持戒 。 七者 。 菩薩遠離諛諂 。 入佛智慧 。 是為持戒 。 八者 。 菩薩多學 。 智慧心為第一 。 是為持戒 。 九者 。 菩薩極大慈哀 。 向於十方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者 。 菩薩遍護十方人 。 悉具足 。 是為持戒 。

十一者 。 菩薩未嘗犯禁 。 離於慚愧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二者 。 菩薩不毀缺 。 所行身常畏慎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三者 。 菩薩不中道犯行 。 違戾本心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四者 。 菩薩自守 。 不犯眾惡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五者 。 菩薩隨明人之教 。 度脫惡道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六者 。 菩薩持戒 。 生天之本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七者 。 菩薩悉欲具足 。 隨佛智慧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八者 。 菩薩常堅持戒 。 不犯佛教 。 是為持戒 。 十九者 。 菩薩不自貢高 。 輕侮他人 。 常自制止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者 。 菩薩能自制心 。 不隨愛欲 。 是為持戒 。

二十一者 。 菩薩持戒 。 不失得佛諸經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二者 。 菩薩持戒有信 。 勸助樂不欺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三者 。 菩薩不犯慳貪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四者 。 菩薩持戒 。 堅住隨法教化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五者 。 菩薩棄捐財富 。 常欲作沙門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六者 。 菩薩習樂 。 於空閑之處 。 樂於經法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七者 。 菩薩不貪 。 飲食衣被 。 欲入道故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八者 。 菩薩斷截諸惡 。 成諸功德 。 是為持戒 。 二十九者 。 菩薩暴露專精 。 遠離姓族 。 守功行德 。 是為持戒 。 三十者 。 菩薩入深法行 。 無所附著 。 是為持戒 。 三十一者 。 菩薩隨次第法行 。 十二因緣 。 是為持戒 。 三十二者 。 菩薩不隨諸外道 。 遠離四顛倒 。 是為持戒 。

是為菩薩 。 清淨持戒 。 三十二事 。 菩薩行尸波羅蜜如是 。

菩薩清淨 。 行羼提波羅蜜 。 凡有三十二事 。 何謂三十二事 。

一者 。 菩薩不貪身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者 。 菩薩不惜壽命 。 是為忍辱 。 三者 。 菩薩不持瞋恚意向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四者 。 菩薩人有罵詈 。 毀辱悉受 。 是為忍辱 。 五者 。 菩薩若見 。 疲病羸劣 。 當哀傷之 。 是為忍辱 。 六者 。 菩薩不輕易 。 無教之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七者 。 菩薩雖自豪尊 。 為人所易 。 是為忍辱 。 八者 。 菩薩為人所剝割 。 不瞋不怨 。 是為忍辱 。 九者 。 菩薩無瞋恚 。 恨意於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者 。 菩薩為人所敗 。 令就小道 。 心不迴轉 。 是為忍辱 。

十一者 。 菩薩樂信佛道 。 其心不懈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二者 。 菩薩心不動亂 。 清淨而住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三者 。 菩薩未嘗 。 持瞋恚向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四者 。 菩薩護他人心 。 令不得起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五者 。 菩薩常以 。 柔軟之心向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六者 。 菩薩常持 。 慈哀之心向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七者 。 菩薩不恃 。 自貢高之心向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八者 。 菩薩為十方天下人下屈 。 是為忍辱 。 十九者 。 菩薩不持 。 忿行向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者 。 菩薩自守 。 無所犯負 。 是為忍辱 。

二十一者 。 菩薩常自制心 。 令意不起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二者 。 菩薩自有 。 過失能自悔責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三者 。 菩薩不持他人長短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四者 。 菩薩常樂念佛道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五者 。 菩薩常樂 。 解於經法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六者 。 菩薩常愛樂 。 十方人民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七者 。 菩薩常欲施與 。 十方人民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八者 。 菩薩常持 。 和心向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二十九者 。 菩薩常憙 。 勞來於人 。 是為忍辱 。 三十者 。 菩薩常隨經法 。 不中斷絕 。 是為忍辱 。 三十一者 。 菩薩聞有三治 。 不恐不怖 。 是為忍辱 。 三十二者 。 菩薩無所從生 。 樂喜智慧 。 是為忍辱 。

是為菩薩 。 清淨忍辱 。 三十二事 。 菩薩行羼提波羅蜜如是 。

菩薩清淨 。 行精進波羅蜜 。 凡有三十二事 。 何謂三十二事 。

一者 。 不斷佛道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者 。 不斷經法 。 是為精進 。 三者 。 不斷比丘僧 。 是為精進 。 四者 。 度不可計人 。 是為精進 。 五者 。 受不可復計死生 。 心不殆 。 是為精進 。 六者 。 當供養無央數佛 。 無厭極 。 是為精進 。 七者 。 當作不可復計功德 。 是為精進 。 八者 。 當學不可復計經卷 。 是為精進 。 九者 。 悉當教十方天下人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者 。 成就十方天下人 。 皆使得佛道 。 是為精進 。

十一者 。 當為十方天下人 。 給所當得 。 悉當從與之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二者 。 自身所有好物 。 持施與人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三者 。 諸禁戒悉當護持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四者 。 忍辱之力 。 悉當柔弱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五者 。 諸禪三昧 。 悉當具足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六者 。 諸智慧悉令具足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七者 。 諸佛境界 。 所行功德 。 自莊嚴作佛時境界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八者 。 欲求極大力 。 是為精進 。 十九者 。 悉降諸魔 。 及官屬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者 。 持佛經法 。 悉降伏餘外道 。 是為精進 。

二十一者 。 十種力 。 四無所畏 。 諸佛經法 。 悉欲得具足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二者 。 莊嚴身口心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三者 。 未嘗懈怠休倦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四者 。 所作為事 。 悉當究竟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五者 。 心常當猛健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六者 。 悉棄捐諸愛欲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七者 。 諸未度者 。 悉當度之 。 諸未聞經者 。 悉當使聞之 。 諸未般泥洹者 。 皆令當得般泥洹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八者 。 一一相者輒有 。 百福功德 。 悉當具足 。 是為精進 。 二十九者 。 諸佛經法 。 悉當護之 。 是為精進 。 三十者 。 不可復計 。 諸佛境界 。 我悉當知 。 是為精進 。 三十一者 。 世世常當 。 見無央數佛 。 是為精進 。 三十二者 。 遠離從精進出生 。 遠離身心無形 。 亦無所住 。 亦無所出 。 亦無所入 。 亦無所生 。

是為無所生 。 樂住是 。 為菩薩清淨 。 行精進波羅蜜如是 。

菩薩清淨 。 行禪波羅蜜 。 凡有三十二事 。 何謂三十二事 。

一者 。 所念無所犯 。 是為淨 。 二者 。 所持不缺 。 是為淨 。 三者 。 所分別不忘 。 是為淨 。 四者 。 去離調戲 。 是為淨 。 五者 。 自守知足 。 是為淨 。 六者 。 心不邪念 。 是為淨 。 七者 。 勸人作功德 。 持用索佛 。 是為淨 。 八者 。 不犯六事 。 是為淨 。 九者 。 適無所著 。 是為淨 。 十者 。 自觀內外 。 是為淨 。

十一者 。 悉具五旬 。 是為淨 。 十二者 。 心常柔軟 。 是為淨 。 十三者 。 不著於身 。 是為淨 。 十四者 。 內行定 。 是為淨 。 十五者 。 向入佛道 。 是為淨 。 十六者 。 遠離於惡人 。 是為淨 。 十七者 。 智慧明所入 。 是為淨 。 十八者 。 悉入所因功德 。 是為淨 。 十九者 。 悉令經法本樂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者 。 隨次第入行 。 是為淨 。

二十一者 。 智慧恩不轉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二者 。 漚和拘舍羅所成就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三者 。 悉欲具足佛事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四者 。 悉哀苦人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五者 。 不與羅漢 。 辟支佛從事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六者 。 稍稍樂入 。 深智慧具足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七者 。 所作功德不厭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八者 。 一切人本無有 。 人信是事 。 是為淨 。 二十九者 。 悉得佛三昧不亂 。 是為淨 。 三十者 。 悉入十方天下人 。 所念事悉見 。 是為淨 。 三十一者 。 悉知十方天人身事 。 是為淨 。 三十二者 。 譬如醫王 。 悉愈人病 。 菩薩持經法 。 悉愈十方天下人 。 生死老病 。 是為淨 。

菩薩行禪 。 波羅蜜清淨如是 。

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。 凡有三十二事 。 何謂三十二事 。

一者 。 欲得佛諸經法無厭時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者 。 隨次念諸經法 。 是為高明 。 三者 。 智慧解黠 。 是為高明 。 四者 。 所因法不滅智慧 。 是為高明 。 五者 。 入黠守解五陰 。 是為高明 。 六者 。 以黠慧承經法解於本端 。 是為高明 。 七者 。 阿伊檀拘舍羅持智慧解 。 是為高明 。 八者 。 十二因緣 。 拘舍羅稍稍覺知 。 是為高明 。 九者 。 四諦拘舍羅悉知是滅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者 。 稍稍入慧拘舍羅制 。 不隨泥洹 。 是為高明 。

十一者 。 內觀皆悉曉知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二者 。 故受化生死 。 當悉曉知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三者 。 諸經法無所從生 。 悉當曉知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四者 。 一切人本端無 。 形本自淨 。 隨世間習俗而入 。 度十方人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五者 。 一切法為一法耳 。 本端者泥洹也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六者 。 一切境界 。 為一境界耳 。 何以故 。 本自空故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七者 。 一切佛為一佛耳 。 何以故 。 法身所入不可計故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八者 。 一切事不悉見說 。 何以故 。 各各有字 。 拘舍羅悉當知 。 是為高明 。 十九者 。 無所罣礙護智慧 。 不可計十方天下 。 人來問悉能報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者 。 悉得諸經法未嘗有忘 。 用得陀隣尼故 。 是為高明 。

二十一者 。 悉覺諸魔事 。 覺者當即遠離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二者 。 一切法如幻 。 譬如人假著籠軀 。 須臾脫去 。 一切無所有亦如是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三者 。 如夢中所見 。 及水中影 。 深山音響 。 一切法皆如是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四者 。 一切法皆空 。 本無所從來故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五者 。 十方天下 。 人心所念 。 智慧悉至 。 悉知其本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六者 。 持漚和拘舍羅 。 威神之力入泥洹 。 後復來出現生死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七者 。 空 。 無想 。 無願 。 一切法隨教 。 悉見度脫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八者 。 本端定無定 。 無所見 。 一切法悉了其本 。 何以故 。 一切法無所持 。 無所著 。 是為高明 。 二十九者 。 悉得明 。 無有癡冥 。 悉得智慧光焰 。 為十方天下人說經法 。 悉度脫 。 是為高明 。 三十者 。 一切生死本 。 無所從來 。 去亦無所至 。 悉曉知 。 隨習俗入 。 而為十方人說法 。 更生更死 。 示現如是 。 是為高明 。 三十一者 。 四事不護 。 智慧悉至 。 遍皆悉知 。 是為高明 。 三十二者 。 為十方人說經法 。 從次第隨人所喜 。 樂為說之 。 當自制心 。 自護智慧 。 悉具足成就 。 諸佛悉遙見是高才 。 為菩薩持佛威神 。 為悉擁護 。

是般若波羅蜜 。 三十二事 。 清淨如是 。

菩薩漚和拘舍羅 。 所行有三十二事 。 何謂三十二事 。

一者 。 教十方天下 。 人自護身 。 二者 。 福多者 。 亦不於中住 。 福少者 。 亦不於中住 。 三者 。 教十方天下 。 人民索菩薩道者 。 當教不索菩薩道者不教 。 悉視如師無異 。 四者 。 常欲多珍寶財物 。 施與眾人 。 五者 。 常樂求羅耶多教於人 。 六者 。 示現母人身欲多教母人 。 七者 。 示現年少 。 教化小兒 。 八者 。 示現若干種人 。 用哀世間人故 。 九者 。 世間有狂亂者 。 亦現狂身安隱度之 。 十者 。 若有亂心煩憒 。 隨其煩憒 。 為說經道 。

十一者 。 隨十方人所喜 。 持法往度之 。 十二者 。 持禁戒百歲 。 若千歲 。 若有人所欲喜捨戒 。 往教度之 。 十三者 。 隨人所好喜被服 。 諸音伎樂 。 持施與之人得 。 莫不歡喜 。 因持經法往教之 。 十四者 。 頭陀 。 沙門 。 各異志行 。 隨其法行往教之 。 十五者 。 尼揵波和 。 及餘外道 。 隨其種類 。 而入教之 。 引著佛道中 。 十六者 。 於諸婬女人中 。 示現端正 。 化婬女人獨尊 。 悉教諸婬女人令不婬 。 及復化作男子 。 稍稍內佛道中 。 十七者 。 若大會作諸音樂 。 時有觀者 。 聽音樂之聲 。 一切人大歡喜 。 持諸音樂 。 聲說經法 。 其有聞者 。 莫不得度 。 十八者 。 世間工師伎道化身 。 悉入其中 。 教化令為佛道 。 十九者 。 示現般遮旬世間 。 有貧窮羸劣者 。 指示地中伏藏 。 財物施與貧窮人 。 竟為說經法 。 皆令發意 。 二十者 。 世間有死喪 。 號哭愁毒者 。 亦復化現威神 。 亦復愁毒 。 化教愁毒人 。 令為經道 。

二十一者 。 世間亡財物 。 菩薩化示伏藏財物 。 教令為道 。

二十二者 。 若有侯王 。 若有傍臣 。 若有迦羅越 。 儻有無子愁毒者 。 便化入腹中作子 。 各為父母家室 。 說經令得度脫 。

二十三者 。 於賈人中最尊貴 。 中道資糧乏絕 。 便現威神 。 給與伴人漿水 。 飲食令飽滿 。 以為說經道 。

二十四者 。 若有人墮地生盲 。 若百人 。 若千人 。 若萬人 。 亦復持威神現盲人 。 悉復給示 。 與衣被飲食所當得 。 悉使盲人得眼視 。 莫不歡喜 。 如是稍稍 。 為說經法 。 皆使發意求佛道 。

二十五者 。 於大城中 。 若有見囚徒 。 拘繫牢獄 。 亦復化現作囚徒 。 亦復各各 。 在其中持 。 威神之力 。 悉使繫者 。 得洗沐 。 衣被 。 飲食 。 悉為說經 。 皆令發意索佛 。

二十六者 。 若有死罪 。 將詣城外 。 菩薩便持威神之力 。 隨其人數以化人補其處 。 將人持去 。 其人得脫 。 大歡大喜 。 便飲食令飽與衣被 。 為說經道 。 其人得脫喜樂 。 皆發意求佛道 。

二十七者 。 若有鬪諍變訟 。 若諍錢財 。 若諍田宅 。 菩薩於中 。 央兩分和解 。 若有不足 。 持錢財義為和解 。 給足與卻 。 後為說經道 。 令發意索佛道 。

二十八者 。 漚和拘舍羅 。 菩薩常端正 。 示現於人作醜惡 。

二十九者 。 現身作可憐沙門教人 。 轉復作白衣行教人 。 三十者 。 菩薩行漚和拘舍羅 。 遠離在外餘道 。 隨其被服言語 。 於其眾中 。 誹謗佛 。 誹謗法 。 誹謗比丘僧 。 稍稍持經法 。 教化引著佛道中 。

三十一者 。 稍稍教人般泥洹 。 亦復隨之 。 般泥洹 。 即復化出異方現 。

三十二者 。 行漚和拘舍羅 。 菩薩自在 。 所喜而化現 。 若化出作羅漢 。 若復化出 。 作辟支佛 。 若復現作菩薩 。 若復化現作佛 。

是為漚和拘舍羅 。 三十二事 。 清淨如是 。

佛說般若波羅蜜時 。 伅真陀羅及眷屬 。 及諸天 。 龍 。 閱叉 。 犍陀羅 。 九萬三千人 。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。 與佛俱來者 。 八千菩薩 。 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。

伅真陀羅王 。 得明慧三昧 。 聞佛所說 。 歡喜踊躍 。 則以天繒 。 貢上於佛 。 是間不能平其價數 。 則時伅真陀羅 。 宮室八千人 。 以千葉華蓋 。 以貢上佛 。 佛以威神 。 令華蓋悉在虛空 。 置佛頭上 。 合為一華蓋 。 縱廣四千里 。

伅真陀羅子 。 及諸夫人 。 見是威神變化 。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。 皆對佛 。

惟怛薩阿竭 。 教照吾等 。 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。

作是言時 。 佛則離地 。 百四十丈 。 坐於虛空 。 從身放光 。 明照三千大千之剎土 。 伅真陀羅 。 摩休勒 。 諸所有眷屬 。 及諸欲天子 。 諸色天子 。 所有唱伎樂 。 不鼓而自鳴 。 於香華之山 。 諸華果樹 。 悉作琴聲 。 其音甚好 。

佛舉身毛 。 一一毛 。 皆放光明有蓮華 。 一一蓮華 。 有菩薩坐 。 皆有三十二相 。 用佛威神故 。 諸伎樂聲 。 但聞說經 。 皆作難經之音 。 如人所疑 。 諸蓮華上坐菩薩 。 皆發遣難經之問 。 決諸狐疑 。

諸音而作聲 。

云何發菩薩心 。 行而不忘 。 自致坐於佛樹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心歡 。 於一切便有 。 無極大慈 。 以是之故不忘 。

其音復作問 。

其意云何 。 所因云何 。 云何已無極大慈而生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意不諂 。 所因如慧 。 無極大慈 。 者致於泥洹 。

其音復問 。

所施與 。 云何已與 。 云何從而不悔所作 。 云何不求有所生 。 云何作菩薩願 。

菩薩報言 。

所有物而不愛惜 。 既與便無有悔意 。 常念菩薩道故 。 不求有所生處 。

其音復問 。

所作淨戒 。 云何於戒 。 而不自貢高 。 云何教失戒者 。 何從自致至摩訶衍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有善心 。 便有淨戒 。 知一切法空 。 故不貢高 。 作無極大慈故 。 能教失戒者 。

其音復問 。

若有罵詈撾捶 。 欲殺者 。 當云何有忍辱 。 其意云何 。 不起而有悅 。

菩薩報言 。

當念我作佛時 。 為一切人作醫王 。 其病者我當愈之 。 以是故能忍辱 。 其有罵詈撾捶 。 欲殺者 。 其意不起而有悅 。

其音復問 。

精進云何而有究 。 云何不殆成菩薩行 。

菩薩報言 。

精進者 。 用法故 。 欲護一切 。 故而有究 。 曉了空事 。 故不殆 。

諸音復問 。

其意當云何而令 。 備足其心如深入 。 云何於禪 。 而自知無所希望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心不迷 。 故能備足 。 其心不諂 。 故如深入 。 用漚惒拘舍羅 。 故能禪 。 以是故 。 無所希望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云何得智慧 。 所見而直行 。 云何具法慧業 。 當云何而決疑 。

菩薩報言 。

憙學問者 。 增於智慧 。 曉知十二因緣 。 故能直行 。 憙以法施與 。 故決諸疑 。 曉知其本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云何而多智 。 能自致是以聞 。 云何而教人 。 而自致得尊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常謙損故多智 。 所聞如作 。 乃能致是 。 以法施無所悕望故 。 能至尊 。

諸音復問 。

其慈者 。 而云何乃至 。 無極之大哀 。 云何具護等 。 云何得至梵天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等心是則慈 。 不厭極是則護 。 因是其心歡喜悅 。 故能至梵天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云何菩薩能見佛 。 見已 。 云何而歡喜 。 云何聞法而不疑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心常念佛故 。 能致得見聞法 。 其心而淨潔故 。 能無疑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云何功德而可集 。 云何其慧而可合 。 云何向觀而可知 。 如是之事 。 云何求 。

菩薩報言 。

於功德無厭足 。 是故集學問無有厭 。 故能致其慧 。 其心不亂 。 無所念 。 是故為向觀 。

諸音復問 。

臧者 。 云何其處 。 云何其行 。 云何所緣 。

菩薩報言 。

臧者 。 空無所有 。 其處者 。 波羅蜜四禪是其行 。 所緣度一切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何謂魔事 。 何謂佛事 。 云何所作至菩薩 。

菩薩報言 。

無有膽而怯弱 。 是故為魔事 。 隨摩訶衍心 。 是故佛事 。 悉捨眾惡 。 故致菩薩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云何當親近於迦羅蜜 。 云何離於惡師 。 云何而等住 。 云何而捨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教導菩薩道 。 是則為迦羅蜜 。 令離菩薩心 。 是則為惡師 。 所作而自知 。 是故為等住 。 捨外道諸邪 。 是則為政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云何可護諸法 。 云何可教一切人 。 云何為漚和拘舍羅 。 令成菩薩道 。

菩薩報言 。

精進故 。 能護法 。 漚和拘舍羅故 。 能教人 。 隨人有無 。 若道若俗 。 而為開導故 。 成至菩薩道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云何所作而用慧 。 云何是魔事 。 云何而謹勅不失時 。

菩薩報言 。

所作令無罪 。 是故慧所作 。 而非法是為魔事 。 常隨其教 。 是則為謹勅 。 常有謙損 。 為人之所敬 。

諸音復問 。

其道者云何 。 非道者云何 。 云何造人令入道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六波羅蜜是故道 。 其急者是聲聞 。 辟支佛事 。 是故非菩薩道 。 曉了般若波羅蜜 。 漚和拘舍羅故 。 能造人令入道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何謂為利 。 云何是鎮 。 云何能令 。 勤苦人而令得歡喜 。

菩薩報言 。

其得者七覺意 。 其法者是則利 。 其鎮者是則陀隣尼 。 所教已 。 法無飢渴 。 是則為歡喜 。

其音復問 。

何所是菩薩父母 。 何所是親屬 。 何所是眷屬 。 何所而有好 。

菩薩報言 。

慧則為母 。 法則為父 。 三十七品是親屬 。 其功德是則為眷屬 。 故能於一切 。 而有好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何從可知無我 。 何從可知慈 。 而念一切 。 無我與慈 。 云何等令如稱 。

菩薩報言 。

曉了空事 。 乃知無我 。 是則為大慈 。 知一切人皆空故 。

一切生死 。 無有生死法令然 。 其知是者 。 亦復生死 。

其諦者 。 亦無有往 。 無有還者 。 亦無有住 。 其作是者 。 便能至道 。

空 。 無有相 。 無有願 。 已去求則為一相 。 已知者曉了五陰空 。 故無有想 。 無有想故無願 。 一相而無數 。

事五陰則空 。 已知觀故 。 五陰亦知 。 觀一切人悉空 。 亦不有 。 亦不無 。

智慧則為護空 。 漚和拘舍羅 。 護一切人 。 已無極大慈而教人 。 已故可至泥洹 。

諸音復問 。

無有生故無所有 。 一切諸法如是 。 何所生知微妙而生死 。

菩薩報言 。

無所生故無所有 。 是故慧之滅 。 用漚和拘舍羅 。 微妙故有生死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何謂而得決 。 何謂不復還 。 云何而得忍 。 云何而無疑 。

菩薩報言 。

等住而得決 。 已入法身不復還 。 已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。 便無疑 。

諸音復問 。

何謂佛樹 。 何謂菩薩相 。 何緣佛名為佛 。 何謂名為 。 怛薩阿竭 。

菩薩報言 。

佛樹者普若天 。 無所不覆 。 習諸法是菩薩相 。 是故名曰佛 。 以智故於心 。 無所希望 。 其身亦爾 。 故名怛薩阿竭 。

伅真陀羅所問諸波羅蜜解諸法寶品卷中


古文 古Cổ 文Văn Góp Ý
AAA      
  Quyển: 1 2 3